火鍋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這是對圍桌吃火鍋最貼切的描述,近幾年,火鍋也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成為了第一國民美食。生活中常見的火鍋有北京的涮羊肉、重慶的麻辣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和廣州的海鮮火鍋等。

北京銅鍋涮肉。

可追溯到陶器時代

中國人吃火鍋的歷史源遠流長,大致可以追溯到陶器時代,浙江余姚出土的陶器中就有陶灶,據專家考證,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接觸關於火鍋證據。

在戰國時期,火鍋主要是以陶罐、銅鍋為主,稱為「鬥」。火鍋在古代稱為古董羹,是由其食物在鍋中煮時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

三國時期,火鍋的花樣開始增多。在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出現了「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可以說這就是現今的「鴛鴦鍋」的始祖。

重慶毛肚火鍋。

而到了南北朝,「通鼎」成為火鍋最普遍的器皿,至此跟我們現在的炭爐火鍋基本上一模一樣。

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火鍋文化也受到了積極影響,開始大範圍流行。尤其在宋朝,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火鍋以及食用火鍋。白居易曾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詩句,這裡的小火爐就是一種陶制的火鍋。當時的火爐仍然分為銅製和陶製,這是由於古人對食物的烹製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器皿烹製出的食物味道會有所不同。

順德粥底火鍋。

元朝傳入蒙古一帶

元朝時,火鍋傳入到蒙古一帶,主要是煮牛肉羊肉的肉類,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特別喜歡吃火鍋,在一次即將行軍打仗時,他就特別想吃點熱騰的東西,當時的廚師便切了一片羊肉在煮沸的熱水裡燙了燙就著吃,從此就喜歡上了這樣吃羊肉,涮羊肉就這樣誕生了。

台灣一人鍋。

清朝時,火鍋文化發展到極致。由於滿族本身就是遊牧民族,非常喜歡肉食,火鍋的輕巧和製作出的特殊風味,深深吸引了清朝統治者。尤其是到了冬天,寒冷的北京城急需一種特殊的食物為人們提供足夠的熱量,而火鍋的熱辣這一特性適應了這種需求,使得火鍋文化成為全國性的風尚。相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嘉慶皇帝在舉行登基大典時,還曾特意用火鍋作宴,耗用一千六百五十個火鍋,應邀品嘗者達五千多人,創造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鍋宴。

但是,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

1福建八生火鍋。

火鍋已覆蓋全世界

現如今火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美食,以四川香辣火鍋、重慶麻辣火鍋為主流口味,已經覆蓋全國甚至全世界。

中國火鍋的歷史久遠,火鍋對於我們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和諧、包容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