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作為常規武器霸主,航母是當之無愧的大國象徵和現代常規戰最大、最強的作戰平臺,這也是當今大國都爭先發展航母的重要原因,中國的愛國軍迷談起遼寧號和山東號,更是眉飛色舞。

但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是人類命運的終極威懾:戰略核潛艇。

航母固然重要,但航母最多算大國重器,算不得鎮國之寶,真正壓箱子底兒的,還得是“戰略核潛艇”,不是給航母打雜的攻擊性核潛艇。而航母,最多是個核動力,有誰聽說過“戰略核航母”嗎?沒有吧?

一個航母戰鬥群最多威脅一個地區或者一個中小國,但戰略核潛艇能威脅這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不論大小,甚至能威脅整個世界。一艘排水量兩萬噸的哥倫比亞級核潛艇,搭載16枚“三叉戟”IID5LE型導彈,每枚導彈理論上攜帶12~14個核彈頭,可以悄無聲息地在水下鬼鬼祟祟地行動一百多天不換氣。在幾億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找一艘深潛海底的潛艇,跟在足球場上找一粒芝麻的難度差不多,尤其這水鬼一下潛到400米以下,就開了隱身外掛。這樣的一艘潛艇,毀滅一個中等國家綽綽有餘,何況它有好多艘?

我們先厘清一個概念:攻擊性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都帶一個“核”字,但地位大大不一樣,雲泥之別,一個是給航母打雜的,一個航母給它打雜都不夠資格。

攻擊性核潛艇並不是使用了核武器,而是使用了核動力,圖的就是省心、安全,免得老是需要上浮換氣,沉浮之間被反潛組發現了,一頓深水炸彈扔下來,幸運了衝擊波能把艇員的牙齒震落,不幸運了大夥兒就此深海長眠。

美帝航母戰鬥群的先頭部隊就是攻擊性核潛艇,帶的傢伙不外乎巡航導彈、魚雷這類武器,射程不過幾百公里,所以最多也就威脅一個艦隊。但戰略性核潛艇不只是使用了核動力,而且帶的是潛射彈道導彈,裝核彈頭的那種,射程超過1萬公里。

所以戰略核潛艇,才是每個國家都最忌憚的死神: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裡,隱蔽性是威懾性的核心因素。核彈發射井是精度高,因為它是固定的嘛,但是生存概率極低,因為誰家有多少發射井、在什麼位置,幾個擁核國之間彼此都對對方有個八九不離十的判斷,因為誰也不傻——核武器如果不用來打擊對方的核武器而去轟擊城市和平民,純屬腦子有坑,所以我的井瞄準的是你的井,你的井瞄準的是我的井,彼此彼此。

核戰之所以不能輕言戰端,就是因為這玩意兒帶來的後果太嚴重,常規戰就是棍棒交加的群毆,但核戰就是掏出槍,因為一槍就能要命,所以儘管你我都有槍,但誰也不敢先掏出來,當然,槍大、槍多、槍好的一方顯然更有威懾力。

正因為如此,核打擊一上來就會先把對方的核武庫盡可能的一掃而空,不讓對方有還手之力,絕無可能說我先把你的賭場炸了,試探下對方的反應。

挨打的那一方也會極力反擊,所以核大戰一旦開打,不會像常規戰那樣一拖幾年,交戰雙方都想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核彈全砸在對方的核武庫上,這也是核戰的可怕之處——人類將會在一小時內有無數人喪命,無數土地成為焦炭。

假定現在某國挨了大爆仗,立馬需要還擊,那麼發射井、發射車、戰略轟炸機顯然都靠不上,最利索的肯定是戰略核潛艇。

固體發射井一般都是液體燃料火箭,從調度部隊到灌注燃料得1小時到數小時不等,肯定指望不上,而發射車不管是汽車還是火車,得先行駛到可用於發射的地方,再到豎起導彈,輸入口令等一系列動作,也得十幾分鐘到半小時,轟炸機顯然不可能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出動。

好了,除了戰略核潛艇,還有誰能擔此重任?自從納粹德國把潛艇玩兒得出神入化,幾乎要了大英帝國的老命,二戰結束後各個國家都開始重視潛艇這個無恥又可怕的海底幽靈。早期的潛艇沒有命名,只有編號,因為在當時的交戰國看來,這種鬼鬼鬼祟祟殺人於無聲無息之間的武器實在是戰爭道德極其敗壞,毫無騎士的榮耀可言。但五年八個月的大西洋爭奪戰,讓盟國看到:同盟國和中立國被德軍擊沉的船隻約為2100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約占70%.

德國潛艇的輝煌戰績讓各參戰國有目共睹,所以戰後大家發展潛艇的熱情空前高漲,最厲害的當然還是美國。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1954年下水,1955年使用核動力,1958年完成了在冰層下穿越北極的行程,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從此後潛艇可以無限期的在水下航行。

正因為潛艇的隱蔽性好,所以擔負起了二次核打擊、核報復的重任:陸基目標太明顯,容易被毀滅,空基要面對對方的防空火力,海基就基本沒辦法找到它了,找不到它怎麼打它?無法防範啊,所以說如果沒有強大的戰略核潛艇,就算不得擁有無懈可擊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中俄英法美,都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但頭把交椅顯然是美國,中國墊底。

冷戰結束後,各國裁減核軍備,英法已經把核威懾力量轉移到戰略核潛艇上,所以目前真正擁有實戰化三位一體核威懾、核打擊力量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其實一直沒擁有過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

目前我們在戰略核潛艇上面和西方的差距,遠大於在航母和飛機上的差距,特別是在80-90年代,為了發展經濟,暫停了很多軍工專案上的投入,核潛艇也是其中之一,導致了技術積累和經驗積累的欠債,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

根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的資料可知:

美國陸基發射井主要部署了“民兵-3LGM-30G”,部署和儲存了各400枚彈頭。
轟炸機則為AGM-86B\AGM-129A以及B61和B83,部署了300枚彈頭,儲存680枚彈頭。
而戰略核潛艇潛艇部署了800枚彈頭,儲存了1120枚彈頭,無論部署還是儲存彈頭的數量,潛艇都是陸基和空基的2~3倍,所以戰略核潛艇在整個武備庫裡的地位可想而知。

目前美國正打算用第5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哥倫比亞級替代日漸老化的俄亥俄級,哥倫比亞級採用全壽期反應堆,就是說這反應堆可以一直用到潛艇報廢,這樣做的好處是中修期無需更換核燃料,大大提高潛艇在航率,保障核威懾力量隨時處於戰備狀態。

我簡單算下美帝的戰略核潛艇的戰鬥力,因為哥倫比亞級要到2030年才能全面取代俄亥俄級,所以暫時依然按俄亥俄級為參照。

美國一共14艘俄亥俄級,其中8艘盯防亞太地區,艇員為金色組和藍色組(美國海軍標準色),輪流巡航,一個週期112天,其中77天在海上部署,35天在港內維護,算下來68%的時間都在海底做著隨時毀滅世界的準備。

俄亥俄級主要攜帶當量10萬噸的W76彈頭和W88——美國最強、最先進的氫彈頭,小小的個頭,但當量達到驚人的47.5萬噸,是美軍現役最強導彈用核彈頭。

俄亥俄級每次大修者定期考核,都會進行導彈發射,會將24枚“三叉戟”按標準流程操作一次,但實際發射出去的只有很少的幾枚不帶彈頭的實彈,從美國西海岸射向6400公里之外的夏威夷靶場,命中一個棒球場大小的場地才算合格。

除此之外,美國海軍目前為止已經有運行過6700座核反應爐的經驗,目前在運行的96座堆,主要集中在潛艇部隊,從1960年開始執行核威懾巡航任務至今沒有出過大問題,而2015年的“賓夕法尼亞號”創造了連續長航140天的紀錄,而且這只是俄亥俄級的紀錄,不是美國海軍的。

除了可怕的穩定性,“三叉戟”的可靠性也令人吃驚:保持了100%的發射成功率。

美國戰略核潛艇部隊人員和裝備的可靠性加上穩定性,這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戰鬥力量。一艘俄亥俄級的24枚導彈可以打擊500萬平方公里內的192個目標,如果14艘齊射,那就覆蓋全球

可怕的穩定性,可觀的數量,覆蓋全球的打擊範圍、指哪兒打哪兒的打擊精度,加上近乎隱身的隱蔽性,全天候24小時有一千多顆核彈在大洋深處遊蕩,想想這股可以毀滅世界的力量不眠不休地這樣陪伴著我們在太陽下面喝咖啡,真是令人感慨……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韜光養晦,與民生息,日子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