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5月的一項調查,調查了來自20個國家的年輕人,讓他們列出最想從中國帶回祖國的技術。答案中得票最高的是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電子商務,被內地媒體稱為新「四大發明」。
但不到一年共享單車中的「摩拜」賣身,「ofo」度日維艱,迅速失去光環墜落凡間。共享單車項目為何一敗塗地?
記者:張斌 互聯網圖片
滿足不合理要求
雖然摩拜和ofo現在的境況不算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兩家公司每日活躍的用戶量仍有500多萬,為何不能轉優為勝?因為共享單車一直做「非顧客」的生意。
「非顧客」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泛指缺乏財力、觀念或技能的顧客、暫不消費某一類產品或服務的潛在顧客。簡單說,就是有消費意願、卻未能成為顧客的人。在中國的互聯網環境下,這種非顧客需求簡化成兩點,一是夠便宜最好不要錢,一是要方便最好送貨上門。
實際上,兩到三公里短途出行的交通,全球所有大城市均有需求。1995年公眾租賃單車出現在歐洲,2008年移植到北京。當時是政府提供場地、刷卡機、鎖車樁、定點取還的「有樁模式」,看起來方便,但無法滿足龐大的「非顧客」需求—希望自由取還,不受任何限制。
共享單車毫無疑問有鉅大的市場價值,但在摩拜、ofo等一眾共享單車創業之前,沒人願意挑戰投入鉅額資產及高風險的經營模式。原因是這樣的專案,必須遷就「非顧客」的需求。導致產生營運混亂和失車率高企的結果。
人的劣根性決定了,自由的結果就是混亂,隨地亂停的車,市政秩序被破壞,社區私人環境被破壞,越來越多社區禁止共享單車入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被刮除二維碼。丟失率也是如此:悟空單車在重慶投放1,000多輛車,丟失率高達90%,卡拉單車在福州莆田區投放667輛車,只剩157輛,丟失率76.5%。遷就不合理也不應該被滿足的需求,是生意衰敗的開始。
沒贏家的死局
鼎盛時期的摩拜和ofo取得高達40億美元的融資。去年中國互聯網業有據可查的融資總額是547億美元,共享單車拿走37.7億美元,摩拜和ofo就有20.15億美元,在全年融資最多的「top10榜單」,ofo以12億美元排名第5,摩拜8.15億美元名列第9。有媒體計算,這些錢足夠投放超過5,000萬輛單車,相當於十幾艘航空母艦的結構鋼總量。
過去一段時間,愛瑪、富士達、飛鴿這些製造單車的廠商,開足馬力也無法滿足摩拜和ofo的訂單。共享單車幾乎沒經過任何市場培育的過程,就拉出一條極速增長的陡峭直線。2017年初,摩拜和ofo在北京各有15萬輛單車,到年底可用車輛增加到約130萬輛,摩拜50餘萬輛,ofo有80多萬輛。連同毀損和丟失的數目,總量可能接近200萬輛。一年增長13倍。
縱有如此大的體量和增速,共享單車終究爛尾。共享單車本質就是一個高頻率、低黏性的使用者入口,是流量而不是租金收益平台。2017年2月朱嘯虎(ofo項目投資人)曾說:一輛車200元人民幣,一次5毛,每天騎10次,3個月成本就賺回來了,但數月後,他就轉手阿里套現30億美元退出了。事實證明,共享單車所有的變現方式最後都走不通,剩下的只有流量和廣告。大家原以為小藍、酷騎等共享單車的倒下,是摩拜和ofo夾擊的結果,最後才發現這就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死局。
在共享單車火爆的前數年,除了摩拜和ofo,有無數創業者投入這個項目。為了佔據市場份額,摩拜和ofo在半年內打敗了60多家友商。去年中摩拜和ofo的市場份額達到85%,下半年隨着一批友商倒閉,佔比更是突破95%,當年被控壟斷的滴滴和Uber也只有80%而已,摩拜和ofo完全具備雙寡頭的一切特徵。但兩者此時依舊無法保證自己活着。
不賺錢的創新
短暫的經營虧損或戰略虧損,大家理解,為甚麼打完仗勝利者也倒下?
原因就是沒有找到變現的方式。另外還有資本的瘋狂。過去,資本成就了滴滴之後,投資人迅速總結制勝經驗,瘋狂燒錢。這也影響了創業人,只要份額夠大,不死就算贏了。投資人的投資理念和創業人的創業理念擦出的火花,造就摩拜和ofo的瘋狂,也造就過去數年共享單車項目的瘋狂。
市場終究是殘酷的,不賺錢的項目怎麼可能成功?畢竟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說過,不賺錢的創新都是耍流氓。可以說,共享單車的衰落,對中國創業環境的影響是毀滅性的,不僅終結了瘋狂燒錢的制勝理論,且嘲弄了曾經有效的所有成功套路。共享單車這套中國創業史上最瘋狂試錯的大戲,總算告一段落,但資本的逐利和創業的夢想,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