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近年新低。

隨着房租暴漲、為國生娃等話題持續發酵,人們越來越真正感到錢不夠用的壓力。不僅老百姓感受如此,宏觀經濟數據也揭示,這輛被國人寄予厚望的「消費馬車」表現不如人意,有學者甚至描述為「消費異常疲軟」。
記者:張斌  互聯網圖片

進入2019年,面對經濟依然嚴峻的下行壓力,如何通過支持消費穩定中國的經濟,已成為眼前重要的政策課題。近期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佈《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簡稱《方案》),旨在短期提振消費。然而,類似2008年中國經濟受到外部衝擊後、推出的激勵消費措施,同樣提到支持農村消費、重點支持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措施公佈後,市場反應平平。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央財政預算支援有限,難以支撐大規模的消費補貼;二是短期行政刺激手段的邊際效應遞減;三是財政補貼等的手段留有政策套利空間,企業「騙補」的道德風險上升,增加了政策的成本。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新低
從宏觀經濟數據分析入手,直接了解居民消費的情況。從數據看,去年7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為8.8%,為2018年以來的低水準;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為6.5%,創下近年的新低。從去年1至7月累計增長看,名義與實際增幅分別為9.7%和8.06%,均為近年最低。

如果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指標,衡量居民的消費,確有持續低迷的態勢。不過,這未能真實反映居民消費情況,尤其是居民服務性消費的增長。居民消費除餐飲外的服務性消費,均未在指標統計之列,相關消費(教育、醫療、文化、藝術、服務、金融仲介、保險及居民自住房服務等)佔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正日見增加。

房貸形成債務壓力
根據Wind(萬德金融數據)資料顯示,網絡服務消費的比重已由2015年初的17.05%,上升至2018年7月的26.5%,網絡服務類消費的增長,始終高於網絡消費的整體增長、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反映中國服務性消費的增長速度,快於實物類消費的增長速度,同時也與當前居民消費、傾向服務類消費升級的大方向脗合。限制居民消費的兩大原因,一是,居高不下的居民槓桿率對消費造成擠壓。社科院推算,居民部門槓桿率(居民債務佔GDP比重)從2011年的28%,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9%。其中,以個人房貸的長期貸款、成為居民債務增長的主因。雖然適度的負債,一定程度能促進消費與宏觀經濟的增長,但負債過高將對居民消費空間造成擠壓。

二是,收入差距加大,制約了中低端收入的消費潛力。Wind資料顯示,2003年至今,中國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從未低於0.46。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7年的0.467。不僅僅是收入差距,居民財富差距也日增。世界銀行統計,2016年中國人均財富基尼系數已高達0.789。當大量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狀況,愈演愈烈時,便會抑制整體居民的消費增加。

減稅降費刺激消費
因此,中國提振消費的重點,應該放在收入的開源。首先是在居民端,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提升居民長期可支配的收入水準。目前個人所得稅改革措施已落實,但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群組基數較低,提升徵稅起點等措施、受惠人數有限,大多數居民並未享受到減稅福利。其次是在企業端,加大減稅降費的政策力度,改善企業盈利,穩定就業預期。就業預期高,居民未來收入穩定,能減少居民預防性儲蓄,提高居民消費意願。

第三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民群體的財富收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農村消費基數較低,如能協調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民財富,對提振中國居民消費有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