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的教育硬件還十分落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超過1萬億元」,引發輿論關注。當前國家大力減稅降費,財政將要吃緊,此背景下,優先保障教育支出,值得肯定。然而,這個投入是否足夠,又是否能解決不同省份教育投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呢?
記者 張斌   互聯網圖片

財政腰包吃緊 教育投入不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19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的目標,減稅降費力度空前。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支出佔GDP的比例繼續「保4%」,還首次提出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超過1萬億元(包括中央本級支出和對地方轉移支付兩部分),充分體現了對教育的重視,但這一歷程決不容易。中國於1993年就提出了政府教育經費投入2000年末達到國民生產總值4%的目標,但直到2012年,才終於實現。雖然遲到了12年,但是這一水平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1%的水平,低於世界平均4.9%的水平,甚至低於一些欠發達國家。

這個目標之所以難以實現,主要還是因為中國財政收入佔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較低。 1994年,中國財政收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0.5%。要實現4%的目標,就相當於要將近一半的財政收入投入教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直到近年來財政收入佔GDP保持在20%左右,才穩定實現了「4%」的目標。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再窮不能窮教育,但在當下的財政收入現狀下,增加教育投入並不容易。

生均經費差7倍 教育有地域差距
除了資金的投入,教育公平,也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2015年將「公平發展」放在「質量提升」之前,今年提出「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發展脈絡清晰。但這也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教育發展不均衡,既體現在校際間,也體現在城鄉,體現在區域。而背後的直接根源則是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投入的差距。有句俗話說,最大的不平等是出生地的不平等。

從教育經費統計數據看,北京教育投入遙遙領先。以高中階段生均教育事業費這一單項為例,北京高達61,409元,全國平均不到14,000元,不及北京的1/4,河南省最低,僅8,100多元,不及北京的1/7,即便是上海的38,966元,在北京面前也大為遜色,中間差了近3個河南。

在普通小學階段,河南甚至剛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2017年的投入為標準來計算,相當於一個北京戶籍的孩子從小學讀到高中,北京將投入72萬,而在河南,只有12萬。所以,各地財政能力情況不一,是直接影響教育投入以及教育發展水平的原因。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造成的財政能力的明顯差距,恐怕也不是中央多投入就能解決的問題。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硬件十分簡陋。

中央財政出大錢 落到基層方得益
教育投入,尤其是義務教育投入,是一項準公共支出,外部性較強,中央財政本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但在目前的教育財政體制下,中央與地方教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形象的說法就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

有學者統計,即使是聯邦制國家,基層政府承擔的基礎教育經費也一般不超過50%。而中國的現狀是,區縣級及以下財政通常承擔超過80%的義務教育支出,即便是已經實現免費義務教育的今天,中央財政教育投入仍然偏低。

所以,提高中央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給地方教育的經費力度,並加強省級財政統籌力度, 「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這就是「中央教育財政支出超萬億」的重大意義,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要解決投入不足和地方不平衡的問題,前路依然艱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