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情廟堂之外,暢遊詩之江湖。9月23日起,北京人藝歷史大戲《杜甫》再度上演。這部歷史劇以獨特的視角,充滿詩情詩意的舞臺,全面展現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導演兼主演馮遠征表示,大家都很熟悉杜甫的詩作,但對於他如何能寫出這些詩句,可能並不太瞭解,話劇《杜甫》正是為觀眾在舞臺上呈現了這一段屬於“詩聖”的詩之旅程。
讓每一句臺詞深入人心
《杜甫》首演於2019年,是人藝編劇郭啟宏繼《李白》《知己》等作品之後又一部聚焦詩人命運的劇作。舞臺上,隨著詩人命運的起伏,一首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詩篇自然流出,將詩人的生命感受和偉大人格融為一爐。為了讓觀眾聽得清楚劇中半文半白的語言,主創們在臺詞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劇中的詩不是要朗誦,而是要像說話一樣,用詩去對話交流。”馮遠征要求演員們在吃透理解的基礎上,力爭把這部戲獨特的古典韻味和韻律傳遞給觀眾。
“郭啟宏老師讀了187本關於杜甫的資料,才寫出了幾萬字的劇本,所以吃透劇本是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2019年首次排練的時候,馮遠征就帶著演員們用12天的時間讀了24遍劇本,“剛開始絕大部分年輕人都讀得磕磕絆絆,比如‘仕途蹭蹬’這種詞對他們來是特別難說的,我們甚至想過,如果實在念不通的話,就改成‘仕途坎坷’,結果真正在讀完了12天的劇本之後,年輕演員們都說,‘蹭蹬’好像比‘坎坷’更準確,更有文化感。”
作為杜甫的扮演者,馮遠征在戲中以充沛激情演繹的大段獨白更是極具感染力。他強調停頓、留白,不追求熟能生巧的流暢,而是更追求合理的心理依據,“要舉重若輕讓每一句臺詞深入人心,演好一個真實的人。”
最花心思的一場戲是夢中夢
話劇《杜甫》選取詩人從“安史之亂”發生後直至去世這一段充滿坎坷的人生軌跡,通過波瀾起伏的人生境遇展現其偉大的精神世界。在馮遠征看來,“其實詩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郭啟宏老師選取了杜甫最苦的一段經歷來寫,甚至寫到他要和猴子去搶吃的,這就是真實的杜甫。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他才能成為關心百姓、關注民生的‘詩聖’。”
既要講好故事,又要承載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兼具觀賞性,為此,《杜甫》做出了多種嘗試。作為一部歷史劇,《杜甫》的舞臺古典大氣、唯美浪漫。寫意的線條,金屬感十足的架構,漫天飛舞的“神火幽花”,營造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空間感,有一種人在畫中走、詩中游的意境。“杜甫的一生太苦了,舞臺呈現上一定要美。”馮遠征透露,在創作初期,他就對舞美設計提出了要求,“我絕不希望臺上出現茅屋,風一刮,滿台都是茅草。後來我們用了視頻來展現,也成為舞臺上的點睛之筆。”
“最後一場戲是很多年輕觀眾最喜歡的,也是我最花心思的一場戲。”在《杜甫》的尾聲,馮遠征設計了一場夢中夢的戲,用一段夢境讓杜甫、蘇渙、李白、高適、嚴武等唐代諸名士得以跨時空“相會”。杜甫和朋友們在夢中直抒胸中塊壘,明辨是非曲直,也引領著台下觀眾在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園中神遊了一番。
新一輪演出給予年輕人機會
不僅要全面調度整台演出,還要完成最核心的表演任務,這讓身兼導演、主演的馮遠征格外辛苦,但觀眾的回饋也讓他倍感欣慰:“前兩輪演出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看戲,特別是在我們幕間休息播放杜甫詩的時候,很多小朋友是跟著念的,這種傳遞我覺得特別好,觀眾能和《杜甫》一起經歷一次詩的旅程,也蠻有意思。”
為了完成好這次的第三輪演出,把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馮遠征提前一個月就召集劇組集中排練。他說:“排練不是恢復狀態,而是要重新去挖掘人物,重新去理解人物,每一輪演出都是一次完善的過程。”雖然已經有了之前比較成熟的演出經驗,但重新排練後劇組仍然拿出時間進行劇本圍讀,一字一句精雕細琢。
與此同時,《杜甫》劇組還有一批剛進入北京人藝的青年演員首度亮相,這樣的安排也頗有深意。“青年人多經歷、看到北京人藝是如何創作的,能幫助他們儘快融入。”馮遠征表示,這也是北京人藝“傳幫帶”的傳統,“我這一代就是由老演員帶著,在舞臺上摸爬滾打過來的,現在要帶著年輕人,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成長。”
據悉,此輪《杜甫》演出將貫穿“十一”黃金周持續至10月9日,陪伴觀眾在戲劇舞臺上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編輯:莫兮】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