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指示,從八個方向進行農村土改。

《新華社》2月19日,發佈第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這份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既有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深化土地改革等關係到農業農村改革全域的宏大目標,更有實施嬰幼兒配方奶粉提升行動、紓緩近海湖庫過密網箱養殖等,與民生密切事項的指標,還提出培育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完善「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等市場關注的目標。

允許以土地經營權融資
宏觀上,《意見》從八方面指導「三農」工作,包括:聚力精準施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完善農村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不足;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加收入管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等。並首次提出,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並要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

《意見》還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令人關注。《意見》從這方面要求修改相關法律的基礎,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受社會環境變化影響,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也發生重大變化。去年底,隨着《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漸有加速態勢。

農民需求得以釋放
為破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礙,《草案》刪除從事非農業建設必須使用國有土地或徵為國有的原集體土地的規定;為縮小土地徵收範圍、規範土地徵收程式,限定徵收集體土地的具體情形,作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先簽協議再上報徵地審批等程式;為完善對被徵地農民保障機制,修改徵收土地按照年產值倍數補償的規定,強化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住宅補償等制度。

其中,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也為外界俗稱為「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認為,改革已有四年時間,現在看來,試點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義。不同地區對改革的需求很迫切,尤其是傳統農景區,比如湄潭、瀘縣等試點縣,得益於改革,鄉村一些被壓抑的需求得以釋放,改革紅利非常明顯。

去年12月23日,陸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時表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工作四年來,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利修法的制度創新成果,增加了農民土地財產收入。33個試點縣(市、區)已按新法實施徵地1,275宗、18萬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已入市地皮塊萬餘宗,面積9萬餘畝,總值價約257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取調節金28.6億元,辦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228宗、38.6億元。

全面改革農村徵地制度
此次《意見》提出,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草案》若年內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有望不再局限前述33個試點地區,而將全面展開。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還是土地管理法修正草案,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均設置了一些限制條件,也決定影響力和衝擊面的大小。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表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對鄉村振興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於房地產市場,目前還不會構成非常大的影響。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此次明確了土地屬性,必須是規劃中明確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避免了對住宅等市場的短期衝擊。

記者:張斌  互聯網圖片